每当商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旧时代的管理者往往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一方面是过去树立的权威和优势让自己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则是心存侥幸。面对变化所采取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决定着企业在新时代中的角色和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正在面临这种境遇。
关于传统企业,我们较为熟知且被广泛认可的一种解释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企业。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再看,因为新兴技术公司的发展和整体时代的变化,它也有了全新的定义。
传统企业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 底蕴深厚,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 商业模式经过验证,现有市场趋于饱和并处在完全竞争状态;
- 资产雄厚,收支稳定;
- 拥有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 将成功的过程视为信条,以此指导企业发展并形成惯性;
如此看来,我们了解的许多企业,金融、保险、医疗和服务业都属于这个范畴,传统企业的定义绝不仅仅再指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制造业了。
在过去传统企业的管理者讲营销讲战略,现在要是不聊聊产品,聊聊用户体验,就算落伍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时代里消费者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服务和产品不能只是盈利的工具,要真正为消费者着想。看着行业新的进入者高举颠覆大旗在本属于自己的领地中和消费者们和谐共舞并名利双收时,打拼多年的管理者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离消费者太远并没有什么话语权。过去企业独自完成产品生产研发的整个过程,再通过渠道将成果传递到消费者手里,消费者作为闭环的终点,只负责承受结果。现在不同了,消费者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参与其中,由此造成了一种和企业天然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抢走或动摇了原本被动接受一切结果的消费者。这让传统企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种危机感往往会造成两个局面。一是企业过于保守,相信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出局的人;另一种情况则恰恰相反:企业反映强烈,用先进的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重新进行自身定位并寻求产品差异化的可能性,尊重消费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位置,通过连接和他们走的更近。保守的企业迟早会死,而主动拥抱变化也并非能顺利上岸。比起注重外部形式连接,企业更需要先从内部解决价值增长和传递的过程,将那些低效的,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瓶颈和行为惯性顺利的解决后,才能完成进化的终局。如果在不具备转型的前提下冒然调整,也许会使企业陷入到各角色脱节的尴尬局面中,而即便获取了和消费者连接的机会,也会因自身(服务或产品)的拖累而被最终用户从信任列表中删除。
传统企业能否顺利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完成适应时代的调整,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技术和生产的能力,组织结构的支撑,沟通协作的效率,执行力的水平和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的升级。这五方面构成企业内在驱动力,也形成彼此间的有机连接,是企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一、技术和生产能力
任何使生产力得到提升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利用科技改进工艺,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也可以设计出更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应用更先进的管理思想,或是更好的利用广告媒介。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是企业的基础生存能力,也是必要条件。
技术和生产能力提高的最终目的,一是形成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达成成本领先(这也是传统企业最宝贵的先天优势和无形资产),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经营理念的改变准确、快速的满足从关注产品到关注用户的新时代经营思维。
二、组织结构支撑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骨骼,是企业内角色进行分工合作的基础框架,变化一定会给企业的行为方式带来冲击和挑战,所以管理者往往会特别小心甚至过于保守,往往到了现行结构拖累了新战略的执行,或者在行政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企业效益下降或或更严重的后果,才开始考虑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
当企业的规模,市场和用户都发生变化时,企业会重新制定战略。过去企业习惯于在平缓发展的时代中制定大而长的战略计划,但处在当今这个快进的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客户的喜好变化瞬间完成,变化的拐点从以年为单位到现在必须以月甚至天来计算了,这些对企业的管理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此时组织结构调整的反应快慢会间接导致战略执行能否成功,快速合理的调整可以让每个角色都顺畅的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朝企业新的方向努力。如果企业反应迟钝或进行了错误的组合,就像一架没有被正确组装的钢琴,即使有高超的钢琴师来演奏也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这对演奏者和听众来说绝对是灾难。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结构化,并通过职能部门来进行辅助。过大的领导幅度和过多的联络者与协调者一方面造成了组织机构的冗余,一方面带来的信息传递的衰减和失真。新兴科技公司更适合扁平化和小组的组织形式,这也能让他们更快适应市场变化并做出反应。当然,一味的追求形式,生搬硬套的将扁平化组织形式应用到传统企业中也会存在弊端。
传统企业因行业、历史、文化或政府的影响,肯定无法完全应用最先进的组织结构形式,对别人的良方也许就是对自己的毒药。企业在探索组织结构变化的过程中不妨循序渐进,先弥补在行动力上的迟缓和对市场变化应对的不足以防止掉队,再去逐渐适应市场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在新时代中找到真正适用于自身发展的组织架构。
在此过程中,企业可采用矩阵式的结构作为转型的第一步。具体做法是,企业可以先保留多层级的组织结构,继续通过职能部门的划分明确彼此权限,同时再由相关人员为满足某一临时任务组成项目小组系列,两种方式纵横交错即形成矩阵。传统的组织结构依旧为企业现阶段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维持稳定的发展,项目小组则在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为实现短期目标和适应市场用户变化需要服务,让跨部门工作执行变得不再困难,同时也可成为未来组织结构调整的试验田。小组内成员应由来自不同部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或素质的人员组成,并需要在领导层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给予行政上的特权,审批流程上的快速通道等。
传统的方式下由于沟通方式的局限,项目成员间往往需要先达到空间上的一致,才能进行后续合作。比如小组成员需要搬到一起,或通过电话、传、真短信等传统方式进行交流,信息反应能力较为缓慢。移动时代带来的沟通上的便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低效,即使身在异地,每个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包括共享信息和进行决策,极大推动了成员合作的效率。
三、沟通协作效率
沟通协作是企业作为正式组织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在传统企业中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信息的传递只是单向的从上到下。但单向流动没有反馈的信息只会造成信息盲点,节点上的每个角色必须接收信息同时给出信息才是真正的沟通。企业内部更需要的是D2E,即决策到执行(Decision to Execution),这里面的to是互动,双向或者传递。只有形成信息的回路,才能进行更好的协作。
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每个角色作为信息源所提供的价值都不同。以上图来说,信息从上至下体现的是公司战略,价值的传达;信息从下至上则是通过执行汇集数据反过来支撑上层进行决策,两者互为依赖。没有经营思想的准确贯彻,员工会失控;没有一线信息的反馈,战略会盲目。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中间任何一个环节被堵塞或有延误,在此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只可能加倍增长。
移动时代让企业中的每个角色得以更高效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信息流传以往还需要以小时甚至以天来计算,现在已经以秒计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企业带来的最大红利是沟通成本大大降低,而效率极大的提高。信息从上至下一个消息就完成传递,从下至上的反馈也可以自动汇总形成可视化图表,对人员的管理也因设备的绑定(主要指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而不再有上班/下班时段的区分。以市面上一款办公沟通软件『钉钉』为例,其中的重要功能是在群聊中可针对某条重要信息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如发现某成员未读此消息可以在移动端发送语音或直接通过电话提醒。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种『控制』的程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为企业解决了最棘手的信息不对称和传递时效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学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来完成信息层面的进化,才能与主流信息发展方向接轨。
四、更强的执行力
在任何时代,企业的执行力好坏都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因素。有一个在白酒行业的朋友跟我说,每次开会时,他所在公司所有参会人到齐都比预定的时间晚5分钟。而在排名在他们前面的一家白酒企业,却是每次开会所有人到齐都早5分钟。他开玩笑说正是每次这10分钟的差距,造就了数十亿元销售额的差距。这足以体现执行力的蝴蝶效应。移动类的管理和销售辅助工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人进行约束和规范,并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培养和加强执行力,但由于个人和企业都在过往的环境中形成了思维和行为惯性,再考虑到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和人员素质,这种改变还需时日,不过这一定是企业喜闻乐见的改变。
五、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升级
在传统的等级制度下浸淫太久,会形成以行政制度导向规则为先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虽然是传统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和信仰,但却有悖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的思想基础。所以当企业下定决心要转型,应当先从改变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入手,将对行业、生态的理解提炼总结出企业新的使命和方向,并将文化渗透到企业内各个角色,企业转型才能彻底。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切组织的竞争最终都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组织文化仍旧处于传统的等级,行政,制度的导向,在转型时一定会步履蹒跚。
六、总结
内部价值链决定着企业是否具备提供符合市场大众期待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面对最终客户之前,企业应先解决或优化不同结构,不同层级,不同角色之间的价值传递,建立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真正将经营产品转变成经营用户。只有先解决了内部问题,连接外部消费者才有意义。不管在什么时代,为企业买单的永远是最终消费者,这是永久不变的真理。真正能够打动他们的,是你能够用实力获得他的信赖,而不是你仅仅表现出了尊重他的态度或喊出了打动人心的口号。
现在传统企业还是挺难转到线上的思维定式较严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