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有关产业层面产品设计的思路,用户的分类和需求的分析:原文:
[原创]站在产业链角度设计产品(一)
[原创]站在产业链角度设计产品(二)
接下来本该进入产品实操阶段,但在这之前我们再来谈谈理论。毕竟设计产业互联网产品,涉及的利益方,调动的资源都是巨大的,也许和普通互联网产品的“娱乐大众”化不同,这类产品本身也可能肩负着调整,优化,甚至转型产业链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更要在初期做好产品规划。如何做?在互联网时代,单纯的时间线规划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行业变革和用户需求了,正所谓“永远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我们不妨就以“变”为切入点做产品规划。
大家都听过这个笑话:如果第7个饼能吃饱的话,为什么还要吃前6个呢?这说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我们今天说到产业两个字时,更多是指那些还“未”被互联网影响(更谈不上颠覆)的产业。这些产业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国内特定的历史及文化造就的根深蒂固的思维(行为)模式;
2. 国内特定的经济,政治环境造就的“不可逾越”的差异;
3. 行业主受众群体并不是主动拥抱互联网行业的用户,或许正在进行新老交替;
4. 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产业价值链上的触点各自为战。
差异也好,思维模式也罢,这条看不见的“鸿沟”并不容易逾越。用户培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许多公司或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就死掉了。有些公司现在看上去风光无限,但他们经历了怎样一段“贼挨打”的日子你并不会知道。这里不讨论如何去培养客户,我们只从产品设计角度去考虑问题。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话题,怎样以“变”的思路来设计契合产业的互联网产品?可以分为三阶段:量变,质变到聚变。这三个阶段不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一切以市场(用户)反应和行业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等因素)为参考目的。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完善产品,或拓展资源,用户服务水平,类型和层级也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向下阶段迈进的目的。当你看到京东从B2C向物流,仓储到金融迈进,你就明白这条线路的意义。
阶段一:量变阶段
快速上线暴力推广,积累用户规模。明确你要服务的用户群体,产品的思路和业务流程可随用户需求而变,但受众用户的改变确是灾难性的。我们在第二篇探讨用户需求的三种类型:显性、中性及隐形,第一阶段的着力点实际上就是满足显性需求的这类用户。切记不要想的太多,一定要把基础功能做到极致,最常看到的用户痛点实际上就在此得以体现。按照时下流行的大数据思路,这就是一个数据汇聚的过程。
阶段二:质变阶段
设想一些不同的场景,通过亮点功能来给客户一些惊喜。我们在第一阶段时,只是选择了最容易切入的点(拥有资源最多)落脚,积累过后,要纵向发展惠及一些不同类型的客户了。当你拥有了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才终于敢提“平台”这两个字了。数据呢?当然要用来分析挖掘。
阶段三:聚变阶段
设想一下,现在你已经拥有了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价值链上多个触点进行了布局,你又很明确他们各自的需求,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鼓舞的。被埋没已久的隐形需求终于要被满足,自信从何而来?是你在前两个阶段积累的数据和专业形象。到了这个阶段,产品线更加清晰,一个产品再也无法满足需求了。独立还是聚合,都由你选择判断。数据应用服务真诚又有依据,不只是服务于终端用户,而是惠及到产业链上的每一端,为其决策或活动提供依据。现在终于可以谈谈,如何重塑商业体系了。
我们回过头探讨了如何做产业互联网产品的整体规划,在我提到的这三个过程中产品形态不断再改变,从有形到无形,价值越来越大。接下来,我们要暂时收起美好的愿景,谈一谈怎样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