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加与减
今年两会上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很具指导意义。产品线所包含的”协作“二字,实际上就是对互联网+的最好注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具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辅助型工具,具体表现为对现有工作方式的优化提升,降低成本创造更大价值,这种就是互联网+;另一种是有颠覆甚至”破坏“效果的工具,改变了商业模式,消灭了中间环节,让用户取代企业成为了被关注的对象,重新定了某个产业的生态系统等等,这种可以被理解为互联网-。未来一定是+和-的结合与博弈,两种相互影响却又紧密相连。就像上下牙通过碰撞来完成对食物的咀嚼,达到一个明确的目的。所以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加减法是维持企业发展稳定和平衡的核心目标。
传统企业客户需求分析
1. 移动互联网近2年撕开了行业的突破口,企业转型蠢蠢欲动,其源动力包括:占坑、扩张、危机感和分羹;
2. 企业发展数年,从迈入信息化的第一年至今,做了各种冗余的信息系统,仍在服役的主力系统,都是软件时代的产物;
3. 同第2点,系统间个割裂造成信息孤岛,完全不适应新时代下企业发展特点,可以设想当年在做信息规划时,也考虑不到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所带来的影响,这点也情有可原;
4. 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相当开放,也始终在思考结合点;
5. 工作方式仍旧较为传统;
那么企业协同市场是否已经被瓜分,并成为红海了?未必。
1. 过时的产品形态
SNS和社区模式是Web2.0时代的产物,随着社区及SNS的没落,这种产品形态表现的张力已经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下用户被培养出来的新诉求;
2. 项目/任务协同是否是真实需求?
企业依旧习惯较为传统的工作方式:word/excel/备忘录/记事本的记录,然后通话联系基本靠吼。他们也许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是最靠谱的,两句话说明白的事儿,为什么还要留言发帖呢?所以我想任务协同,实际上很可能是进入了“我觉得企业应该有”的误区。
3. 高效协作的假象
同任务一样,日报周报,进度汇报,日程管理,知识管理等。除了依赖邮件以外,每个人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App来处理这些工作。可以说这些所谓的高效协作背后,都是对用户习惯的不尊重,和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盲目出击。
4. 思维决定一切
还在卖一整套解决方案给用户么,还在说用了我们的含有50个功能的协作软件后,可以给你带来xxxx么。设计思维的固化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产品的形态和发展方向。
总结
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诉求,并不是他们所表达,或我们所臆想出来的。只有对他们的愿景感同身受,与他们的员工深度交流,和他们的业务紧密契合,用心观察理解其特有的行为模式,才能为企业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工具。
文章分析的很犀利啊,确实有些传统企业面对面的交流比留言发帖邮件更有效率,也更省时间
像是论文的感觉哦
只是一篇分析而已
路过留个脚印
现在的云协作还只是在理论上,试用了一下,还不怎么行。
说得对 顶一个
路过,留个脚印,网站很棒!
能交换各友情链接吗?我的网站是 爱奇趣 http://www.iqiqu.net/?
感觉很厉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