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解读产品经理思维的文章。文章发布后,有不少朋友留言说内容过于空洞和泛泛,和鸡汤无异,几乎毫无用处。对于这些反馈我真诚接受。思维(Thinking)一词本身难以名状,而且因人而异。好像有些道理你明白,可你若不实践,它就是『无用』的。还有的朋友说,这些东西套用在任何一个职业身上都是共用的,我也同意。因为任何职业都是在社会分工渐细下面的一个必然产物,职业还是由活生生的人构成的。所以某个职业的思维,也是某个人的思维。或者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职业作为一个抽象的集合有什么思维可言呢?
一个人有没有这些标签化思维,都不影响他从事的职业。只能说,如果你从事的是一个要求你落实到细节又坚固到全面,严格遵循业务逻辑规则又要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随心自如的职业,比如产品经理,你多想一步,在工作中就更easy一些,和人相处就easy一些,这种愉悦带来的影响,是与你是否从事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无关的。
时隔一年之后,我决定在每个『空洞』的标题下面增加一些实际运用的解读,希望大家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今天先来解读第一点:同理心。
放下自己:先考虑别人的感受
说到同理心,大部分人都知道要体恤用户感受,并以此指导产品功能设计。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你认为的≠用户认为的,因此我们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包括:符合用户已有的使用认知,变成傻瓜来体验流程,抛弃自己的主观意识等等。有不少相关文章可供参考,在此就不展开了。我要说的,是在实际执行层面,同理心能够带来的帮助。
我们都知道,PM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沟通协作,即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推动产品、项目朝既定目标发展。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和内部的产品、设计、运营人员沟通;你也需要和外部的客户、甲方、供应商沟通……这个过程中小到某个需求的摇摆,大到整个项目的延期难免有突发状况。而同理心思维的运用就应当出现在这个时候。试想你面对的是一位因需求反复调整而『抓狂』的开发,或是一位因进度反复延期而『愤怒』的客户,你的反应应当是什么?一种情况下你会解释是因为一种不可抗力导致了这种结果,自己也是受害者,和自己并无关系。这种解释导致的结果是,对方会因为你的『逃避』认为你在推责,因为情绪得不到梳理愤怒找不到出口,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或想法没有得到重视,只能越说越遭。
试着用同理心思维来解决问题吧。即使这背后你知道由于各种不可控(或非你)原因,不如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对面这个你。你会期待他(也就是你自己)做些什么呢?是不是可以勇敢点承认问题,给对方造成的影响致歉,让情绪有出口。这样冷静下来之后是不是也知道这背后的原因非对方个人所致,可以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呢。由此一来,双方的关系开始缓和,一切也又开始推动了。
核心思路:注重顺应及理解,而不是抵抗。
先考虑别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