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创业失败是怎样一番体验?
和失恋的感受很相似:
1. 不甘心,失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想能不能挽回;
2. 原来天天见的兄弟伙伴,不说杳无音讯至少也是后会无期;
3. 如果某件事,或者某个决定再积极主动一点,结果会不会有不同;
4. 很难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但真的够努力吗?
5. 会灰心丧气,但以后冷静下来,你发现自己还是成长了,这段经历无法替代,你也并不后悔。
Q:两个产品经理意见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
如果资源/时间允许:衡量开发工作量,是否最短的时间内做出Demo,然后内部测试结果;
如果资源/时间有限只能择其一:
1. 两人坦诚沟通,看是否能适当妥协,在某部分设计中达成共识;
2. 内部讲标,试图说服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想法,最终以大众or关键人投票形式决定;
3. 一般能够产生较大分歧或无法达成一致的,大部分属于让用户兴奋起来的期望型需求,可进行AB测试,最终用数据说话。
Q:用户体验设计的有没有一些具体原则?
用户是人,用户体验说到底还是围绕人性的设计。比如懒惰是人的本性,怎样能最方便的给用户结果,能1步实现的绝不用2步,这就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想明白用户要什么,或你想向用户传递什么价值(结果),可以在A点(入口)B点(结果)中勾画出由A到B的所有可能性的路径,然后不断探讨提炼哪种方式让用户动脑子最少最优化,以此倒逼流程体验的提升。
Q:怎样解决冷启动?怎样找到种子用户?怎样抓住种子用户?
我在05年的时候成为某个网站(用M代替)的种子用户,UID在大约排在30多。这是一个Mac相关的网站,现在已成为国内非常知名的果粉网站了。我也来分享一下感受:
1. 吸引:最小成本准确找到受众群体
10年前当时水果还远未像现在这样普及,更没有应用商店这种东西,所以Mac用户大多都集中在几个百度搜索靠前的和苹果相关的网站上,几乎靠着“央求”四处寻找下载镜像。用户特点是密集度较高且并未形成对某平台的粘性,这就给了M机会,当时在与苹果相关的论坛或网站上,都能看到M的创始人发帖拉客的帖子,当然少不了被鄙视或当做病毒网站的回复,但这并不影响M被关注(没有其他选择),尤其看到免费下载这几个字的时候,简直血脉喷张。可以说M用了最小的代价,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找到了网站的用户群,更幸运的是这些群体还较为集中。
2. 体验:Simple & Part Free 让用户留住
和其他网站不同,M虽然在开始时候用的当时非常流行的开源论坛,但板块清晰,结构简洁,最重要的是没有广告,没有下载链接的混淆视听或如闯关般的下载任务(记得当时很多软件下载站,由于带宽成本都“强制”用户点击广告后才能下载,有的甚至要点击三次),当时的确在一众苹果网站中独树一帜(即便现在也是),结果用户渐渐有了沉淀。
3. 被关注:消除孤独 & 营造气氛
这点和 @刘路提到的“留住种子的心”很相似。M营造的就是一种“家庭”的气氛,每一个用户的提问都被回复(即时解决不了),在印象里很少有石沉大海或数天未回复的帖子,而解决问题与否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人都渴望被关注,即使不上首页或推荐。同时,频繁的线下聚会完成了虚拟关系到强关系的转变。
4. 内容:专业专注
不管用怎样的方式吸引用户,能让他们留住的还是内容,其实还是之前提到的差异化。每周M都推出特辑,介绍Mac上未被挖掘的有趣小软件。并且随着苹果走向大众,二手交易,代购或刷机都成为了增值服务,稳定了M在苹果用户中专业权威的网站地位。
5. 激励:全员贡献内容
建立某种高于基本利益的体制,让用户通过自我满足价值实现主动的去贡献内容(同知乎)。不管是威望,等级还是现在的粉丝,follow都是如此。
谁都会迷失的
我是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