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我的更多回答请访问:我的知乎主页
以下是回答:
模仿的风潮看你如何定义,有不少应用都是做了Path其中的某条关系链,比如主打情侣关系的应用等。
我曾经做过一个类似Path的产品,主打是家庭成员的亲密社交,在产品设计时是以Path为蓝本的。
Path的模式:主打熟人关系的社交,好友上限大胆的设定为50。但对于社交这款产品来说,已经有太多的可替代品,它们瓜分了用户大部分的时间。而即使是在国外,Path也不再有刚出道时候的风光,估值一再下降,最新消息好像在和一家韩国公司谈被收购的事情。
一款被在用户体验上啧啧称道的产品,终究没有有个好归宿。
至于题主的问题,我感觉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除了用户体验,Path所有的功能都有强大的对手,换句话说和这些对手相比并无亮点。分享地理位置,照片,状态……都是社交标配,Path把他们摊开,所以你在里面看到都是A在某时醒来,B到了某地,C在某处吃饭……这些细碎的信息初看上去很有意思,但时间已久就会引起厌倦:我关心别人的这些有什么用吗?
2. 50个人的上限,是源于Path在建立时参考某社会教授提出的:一个人的熟人社交圈不超过50个人的理念。但问题是,既然是社交,就是终究要打破这个限制。否则天天看这些固定的人的状态久而久之也不再有什么新意了,这也无意间把自己挤到了社交的瓶颈。
3. 距离和隐私,是让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剂良药。有时候坦诚相待,一切反而会没那么美好。Path把这条线做的太深,失去了人人之间本应有的“沟壑”。这点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也同样适用,可能你对熟人朋友的最原始出发点,就是知道彼此都在忙碌并且一切安好。
4. Path把即时通讯功能剥离出来成为Path Talk,但已错过了抢占山头的最好时机。
5. 至于题主说的运营问题,我觉得并不是重点。市场环境,用户行为习惯和理念等等都是逾越不过的高山。即使有豪华的运营团队在做,最后也会发现,引起反响的东西也早就不是那个“Path”了。
好多产品出来一时风光用户都有疲倦期的~